DSE本地升學出路
高中老師學與教
334學生知多D
新學制家長小百科
 
DSE

【教育點評】中學選科愈見狹窄 須平衡供需

31 May 2018
(星島日報報道)新高中學制推行近十年,教育局要求高中須提供寬而廣的課程,讓學校有開設不同選修科目,配合學生需要,然而最新一份「高中科目資料調查」與首屆新高中的數據比較,卻顯示多個選修科的開設學校比例錄得下跌,每校平均開設科目組合亦減少。有中學校長友好坦言,要平衡學生自由選擇,與學校開設科目的效益,並非易事。

比對教育局每年公布的「高中科目資料調查」,最近一份的一六\一七學年調查結果,與新學制首年數據,八個選修科的開設學校比例錄得跌幅,最為明顯是大跌七成半的組合科學。

友好指,這情況未必是學校不想開科,而是學生選修意願不大所致,「尤其是組合科學,把傳統理科組合成科的課程設計亦顯得『兩頭不到岸』,對升讀大學既無優勢,課程比重亦不比個別選修物理、化學及生物為輕,對學校編配教師授課也有困難,令這個新興科目面世不久,便出現學生不願修、學校不願開的現象。」

其餘錄得開設學校下跌的選修科目,包括中國文學、歷史、資訊及通訊科技、中國歷史、綜合科學等。友好坦言,往往涉及科目欠缺實用性、學生興趣或認知不足等問題,「始終是學生自行選擇,他們對科目的觀感往往影響選科決定,比如誤解歷史與中史科流於背誦資料。」

他認為,學校有責任讓學生理解科目特色,為學生配對適合其興趣與能力的選修科目,「實際上有學校安排學生在中三修讀個別科目,讓他們淺嘗高中選修科的課程內容,有中學更鼓勵中四生先修讀傳統理科及數學科延伸單元,到中五時再退修,無論如何,總比道聽途說、流於主觀印象或觀感去選科,選擇來得理性得多。」

歸根究柢,友好認為要視乎學校取態而定,「有些科目選修人數少,不代表這一科沒有意義,比如中國文學或第二外語科目,即使未必坐滿課室,肯定是學生有興趣始會選修。若然學校只看選修人數多寡,決定哪些科目開辦與否,既扼殺學生興趣,亦不利學校的課程發展,尤其停辦個別科目後,學校日後即使有意復辦,無論師資與課程安排均會相當困難。」

無論如何,選科既是學生的生涯規劃,亦涉學校的資源配套與課程發展,兩者要取得平衡,對中學校長確是考驗。
新學制學生多元出路
大學聯招時間表
星島新聞集團 星島日報 The Standa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