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SE本地升學出路
高中老師學與教
334學生知多D
新學制家長小百科
 
考試攻略

學生編寫族譜重拾中史學趣

04 Jan 2016
陳志聰(左)與鄧樂怡(中)參加歷史青年領袖培訓學院活動,以校外活動方式重新找尋中史科的學習興趣。旁為中大歷史系校友會會長謝尚偉。
(星島日報報道)現行中史課程沿用近二十年,學生在傳統課堂提不起學習興趣。有學生目睹詳古略今的傳統教學方法、只重背誦史事、忽略分析、跳過近現代史不教等流弊,令不少同學失去興趣,反而參加校外的歷史青年領袖培訓學院,始發現學習歷史不止是治亂興衰,重拾學習興趣。

初中中史科課程修訂現正諮詢前?教師意見,已報考文憑試中史科的應屆考生陳志聰,回想初中學習中史的經驗,體會至深,「老師教學方法,每個朝代很詳細的講一次,考生把課堂內容背誦出來,答題始會高分,不用分析。」他形容初中同學對中史科不感興趣,有人甚至索性放棄,不溫習就去考試,到高中選修時不少學生對中史科的印象,仍不離重複、冗長與背誦,提不起興趣而退修,「我在中四時有二十五人修讀中史科,到現在只剩十九人。」

陳志聰對中史科產生興趣,是中三講授晚清至民國時期的近現代史,「無奈的是,中一至中二課程是古代史,很多同學的偏見已經根深柢固,到中三講現代史內容已聽不入耳。」現行課程詳古略今,他的學校近代史只教到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大躍進,文化大革命及改革開放均跳過不教,「我感興趣的史事,只得瀏覽維基百科。」

中五時,陳志聰參加香港歷史青年領袖培訓學院的活動,令他找到課堂沒有的學習興趣。活動之一是要編寫族譜,他發現學習歷史不止是朝代更替,更是切身的尋根歷程,「自己讀中史科那麼多年,原來忽略了家族歷史,發現家族由北方南遷,到爺爺因家族成員糾紛而遷到香港,歷史對自己生活影響,原來是那麼近。」

校外活動令他明白學習歷史,並非外界想像中般沒用,「歷史最重要是多角度思考,衡量輕重、利弊與得失的領袖特質,對企業或政府都很重要。」他認為中史科應加入更多現代史及香港史元素,增加學習興趣。今年參與歷史青年領袖培訓學院的中四生鄧樂怡,形容現時學生不喜背誦,視中史科「愈讀愈傷心」,她曾觀摩友校學生以辯論方式,在中史科課堂學習儒墨道法,令她印象深刻,期望日後課程加入更多互動元素。


星島教育
新學制學生多元出路
大學聯招時間表
星島新聞集團 星島日報 The Standar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