主題新聞

主頁 > 主題新聞 > 資優純粹天成!——能否教學培養?

資優純粹天成!——能否教學培養?

  • 13 May 2020
  除了孩子的健康,家長最重視的,一定是子女的教育。近年資優教育不時被討論,是很多家長熱議的課題,可能因為父母都不欲孩子輸在「起跑線」。然而,這亦令很多家長感到困擾──如何知道孩子是資優?資優生在學習上與一般小朋友有甚麼分別?又可否經後天培育而成?

  臨?心理學家黃詠詩表示,資優的定義可以很廣闊。一般而言,資優是指一個人的智能水平、創意思維、體藝等較一般人出色,甚至有獨特的領導才能等不同方面能力,這些都可屬於不同的資優才能範圍。然而,只要瀏覽一下各大有關資優評估的網頁,基本上都是智力評估,是否代表其他才能其實不那麼重要?黃詠詩說:「當然不是!只是由於創意思維及體藝等才能沒一套可供測量方式,智能則相對容易測度出來,故一般都會用資優智力評估評測孩子IQ,以判斷孩子是否達資優智力水平。」換言之,智能只是資優條件之一,而不是代表資優的全部。

  據現行定義,IQ達130以上小朋友可視為有資優生之智力水平。坊間甚至網上都流傳許多不同版本智力測試。那麼父母是否可自行用這些素材,為子女做評估?黃詠詩坦言,坊間機構及網上的練習未必有認受性,所得結果未必能準確反映孩子表現,「香港受認證的智能水平評估工具,都需要由註冊心理學家使用,一般來說,這些測試才具足夠代表性,反映孩子的智力水平。」

  家長最關心的,是怎麼樣的孩子最需要作資優智力評估?黃詠詩笑指,不少家長為孩子尋找資優智力評估的原因其實頗為五花八門:「曾有個案,家長因孩子很快完成功課,經常在家打機,因而發現他學習時吸收得很快,故便想測試一下孩子的智能,順道看看有否比打機更有意義的活動可供小朋友參與。」她又表示,有家長在課外活動導師或其他家長提醒下,得知子女個別能力有突出表現,便帶孩子做測試,甚至有家長在孩子年紀仍很小約四、五歲時,就帶他們做測試,原因只是覺得子女做甚麼事情的平均表現也很不錯。綜合觀察所得,如認為孩子有些特別的能力,有需要者均可安排進行測試。

  孩子是資優生並非代表他就是做任個事都得心應手、毫無缺點的「完美超人」。黃詠詩說:「例如孩子學得快,課堂上的集中力一般都不會高,因此有時會有『唔聽話』情況出現,所以千萬不要以為孩子是資優生,就會各方面都很完美。」甚至乎,有資優生更有機會同時有讀寫障礙,因此千萬不要誤會資優就是等於各方面都是完美的天才,評估能反映的,只是代表孩子有某方面的潛力及才能。」

    她又表示,雖然資優兒童的智力水平較高,一般做大部分事情都可得心應手,然而他們始終不是「超人」,也會有弱項或不上手的事,父母如對他們期望過高,反而令孩子壓力太大,令雙方也更痛苦。

  由於資優生所佔的比例很少,坊間會對此有所誤解亦不奇怪。黃詠詩笑言,最多人誤會的,就是以為資優特質可後天訓練而成。「曾有機構尋找我合作,冀設計課程去培訓資優生,可是資優是與生俱來的特質,不是可經後天訓練而成的能力,故不可能訓練出來。」她補充,現時很多家長都有點心急,在孩子年紀很小就給予他們很多各類興趣的訓練,以期培養出資優兒童,但這不但培訓不了孩子成為資優生,反而加大他們的壓力,影響日常生活。看來,家長最需要做的,就是「不要為了讓孩子成為資優生而努力」。

  如果父母知道小朋友是資優生,有沒有甚麼方法可以幫助他們?黃詠詩表示,在本港現行教育制度下,如學校得知孩子有資優特質後,可聯絡教育局安排合適課程,發揮個別學生潛能。如在校內,會為資優生安排專門課程,發掘學生在創造力、明辨性思考或領導能力等方面潛能。在校外,則會提供特定的專門訓練學習機會。

  「當然,每名學生興趣不盡相同,即使都是資優生,也會有學生對語文興趣大些,也有人會對數理興趣多一點,香港亦有資優教育學院,為學生提供有系統、富連貫性及具挑戰性的校外培訓。」黃詠詩強調,這是長期、非一兩年就完成的訓練課程,而是長遠、引導學生發展方向、發揮潛能的教育,因此「不要以為發現孩子是資優生,父母便期望他們很快可取很大的成就或轉變」。

轉載自《星島日報》

Copyright © 2016 Job Market Publishing Limited. All Right Reserved. Reproduction in Whole Or Part Without Expressed Permission is Prohibit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