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識維持必修必考 IES可「脫鈎」轉選修
經歷近三年研究,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昨向教育局提交最終報告。備受關注的高中通識教育科,建議維持必考,但把獨立專題探究改為選修的延伸單元,與筆試成績脫鈎,日後選修考生將另列成績,作為大學收生考慮;課程內容建議恒常檢視,適時更新當代「已成熟課題」,避免師生過分追趕時事議題,並支持教科書納入送審機制。小組更建議教育局與考試及評核局就該科擬題、審題等「加強共識與通力合作」,主席陳黃麗娟強調並非要求當局參與文憑試擬題,亦與早前試題爭議無關。
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的最終報告,提出逾六十項建議(部分詳見附表),高中四大核心科目建議維持不變,但各有調適與縮減。被視為檢討焦點的通識教育科,建議把必修的獨立專題探究(IES),改為選修的延伸部分,與筆試「脫鈎」及分開評級,日後考生如不選修IES,仍可憑筆試成績獲最高5**的成績;選修考生的成績單將另列IES成績,大學可考慮給予加權,或訂為某些課程的必須入學條件。
小組在諮詢文件曾建議容許學生棄修IES,只憑筆試「足以在文憑試考獲最高第四級」,主席陳黃麗娟昨向傳媒解釋稱,業界對建議意見分歧,經詳細討論後,認為現時建議更能兼顧考評的公正性與技術性,亦能釋放空間,讓學生豐富學習經歷,或把該科學得「更好更精」。對於團結香港基金重提評級改為「及格」與「不及格」,她強調該科及格向來不難,改變評級無助減壓,反而通過精簡課程內容、IES改為選修更實際。
課程發展議會屬下的專責委員會,正就該科課程進行檢視。報告建議,要適時更新當代「已發展成熟課題」,直指「新近發生的事件」尚在發展,未能核實資訊數據的客觀程度及可靠性,師生難以展開持平、具證據支持作討論,不宜作為探究題材;就極具爭議的問題作理性判斷,是「超乎一般中學生的理解能力」。
陳黃麗娟稱,參考其他國家同類科目,所探究議題多有兩至三年醞釀,師生有多角度的資料、更清晰的實證與理據作研究,「而非每日、每周追課題,不斷添加資料,學生沒完沒了討論,這樣並不全面」。她強調,議題即使既成定局,並非無討論價值,比如特首普選方案,師生仍探討政策討論過程、其他國家做法、本港在《基本法》下有何規定等。
報告亦並支持將通識教科書納入送審機制,又建議教育局與考評局日後就考卷擬題、審題和評核「加強共識和通力合作」,確保課程目標和理念,與評估一致。陳黃麗娟強調建議與早前文憑試歷史科試題風波無關,旨讓兩者加強溝通,而非要求教育局派員參與考評工作。小組官方成員,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(課程發展)陳碧華亦指,擬題、審題和評核工作由考評局主導,有需要時亦邀請教育局派員參與,強調建議旨讓雙方更緊密溝通,落實修訂後的課程。
考評局回應指,會仔細研究報告與公開試及評核相關的建議;重申文憑試有既定審題機制,各科「審題委員會」依據《課程及評估指引》與《評核大綱》制定試題及評卷指引,包括教育局成員在內的大專院校學者、中學教師、課程及科目專家,可於不同崗位參與公開試試卷製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