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民科首份評卷參考曝光 考生須多角度思考
今學年起推出,逐級取代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,首份評卷參考曝光,要求考生作答須有多角度思考,在要求評價學校教育對培養青少年國家觀念的樣本試題,除要提到升旗禮、國內考察團等成效,亦須指出有何不足與限制,始有機會獲滿分。有題目則要求考生須引用《香港國安法》,解釋該法實施未致資金外流,保持特區繁榮穩定。
繼七月底公布公民科的樣本試題,考試及評核局昨上載評卷參考及建議評改準則,該科雖只設資料回應題,但同樣要求考生答題須有多角度思考,在解釋學校教育對培養青少年的國家觀念有多重要的題目,考生須根據本港現況,充分考慮學校教育的成效及限制,提出合理論據,始有機會全取滿分,包括舉出學校教育未涵蓋大學生或初職人士、立法始建立有利培養國家觀念的社會環境、書本知識不如親身體驗與參與國家發展等。
另一條有關評論青年人到大灣區內地城市發展事業的題目,則要求考生須指出有何挑戰,包括本港部分專業資格認證未獲內地承認、內地稅率較本港高、港人在內地屬「境外人士」無法享有醫療及教育等福利。倘解釋欠充分、討論深度不足,均會失分,而沒有嘗試作答,或答案與題目毫不相干,均會獲評為零分。
涉及《香港國安法》的題目,考生須引用條文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網誌內容,反駁部分人士對法例實施損害營商環境、減低投資者信心、資金流走等疑慮,若要獲得滿分,須指出法例能保持特區繁榮穩定,引用數據顯示有資金流入、內地與海外企業仍在港營運或設置地區總部等,「選用適當資料及論點,有系統地表達論據及意見」。
至於倒數第三屆,今年的通識教育科,考試報告指不少考生在卷一資料回應題,未能比較及綜合資料,在問及太陽能多大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的題目,報告批評不少考生「只憑常理推論,流於空泛」,未全面引用資料,很少人能引入可再生能源、碳排放等概念。卷二延伸回應題,考生在援引事例、語境知識運用「稍欠理想」,有考生混淆電子支付與消費模式,答非所問而失分。
資料來源: 星島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