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載PDF
網上揭頁版
iPad高清版App Store下載

 
 
 
目錄 < 返回首頁
專家分享寶貴心得 導引DSE升學路
富衛靠科技突圍 網上投保吸年輕客
洞悉市場需求 打造集「散」地
朝聖威士忌 蘇格蘭高地
千里戈壁覓化石 文嘉棋上演「尋龍記」
木偶奇遇記 - 黃暉
減物斷捨離
玄學家陳定邦 女兒擁玄學慧根
職場Q&A - 建築師專業資格不可少
職場升呢 - QR Code 的潛力
靈巧技能 - 職場以外閒暇時間
個性全面睇 - 暴食症與那些名人們
智富增值 - 壟斷帶來的問題
書評
課程速遞
推介課程總覽



學士 More
2 + 2 大學計畫
Andrews university

Chu Hai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 榮譽學士學位
Chu Hai College of Higher Education

UK Bachelor's Honours Degree Programmes
CityU SCOPE

高級文憑
高級文憑課程
CityU SCOPE

高級文憑課程
IVE / HKDI

副學士、高級文憑及基礎文憑
港大附屬學院

其他 More
PMP/ CIMP/ PMI-ACP
informatics

RentLondonFlat.com
RentLondonFlat.com

幼兒教育專業出路
Yew Chung Community College

海外升學 More
2017 全日制文憑及海外學位課程
OUHK LiPACE

海外升學
dadi Overseas Studies Service Centre

海外升學
GES環城海外升學中心

這天黃暉的劇團來到美孚華荔村作戶外表演,節目開始前,不少街坊已靜靜守候台前。黃暉的太太及女兒也被徵召,三口子於表演前齊心合力裝嵌舞台支架,然後一同粉墨登場,演出《鍾馗醉酒》及《小和尚》等劇目。黃暉五指輕輕一彈,故事?的花花世界,盡收觀眾眼簾下,腳步輕浮的醉鍾旭、活潑可人的和尚,令在場百多名圍觀的街坊歎為觀止,不少小孩被木偶滑稽的樣子逗得哈哈大笑,長者也投入得拍爛手掌。

約一小時的表演曲終人散,鼓樂聲、掌聲、歡呼聲逐一停頓,人潮也散去,剩下髮鬢斑白、蓄有蒼桑鬍子的六十三歲黃暉,獨自細味台上表演的滿足感。「一開始就把木偶表演視作職業,絕非玩玩吓。為咗佢我放棄所有嘢。」黃暉在港落地生根多年,廣東話仍夾雜着濃濃的閩南口音。他生於木偶之鄉的福建廈門,偶戲表演基因早在出生時,已融入他的血液?,懂性以後更與偶戲如影隨形,十七歲時他毅然拜師著名中國偶戲藝術家黃奕缺學藝。

中國木偶戲源於漢朝,歷史甚至比戲曲更悠久,偶戲按木偶的形體及操作技術,主要劃分為杖頭木偶、提綫木偶、掌中木偶、皮影戲四大類。

台上台下
所謂:「台上十分鐘,台下十年功」,黃暉主要學習提綫木偶,是最難操控的類別,最着重指法,「提綫木偶最少有十六條提綫,控制木偶不同部位,令木偶恍如真人行走,懸空或拖地都是大忌。」將木偶玩弄於股掌中絕非易事,他入行初期要反覆苦練「壓指」才能演活每個角色。「這個動作有助食指、拇指和中指分得夠開,控制木偶才能收放自如。因為深愛這門藝術,自然不覺練習辛苦,每每成功學會新技巧就好滿足,推動我堅持下去。」

七十年代初,黃暉隨師傅黃奕缺來港,令本港的木偶藝術推上新的台階。由於當年娛樂事業未興旺,加上內地仍未開放,不少華僑未能回國,選擇定居香港。他們為解鄉愁,最愛看家鄉的木偶戲,造就本港偶戲的光輝歲月,「那時在港的木偶戲班人數眾多,每個戲班至少十數人,多數是從福建來港的移民。差不多全年三百六十五晚都有演出,郵輪、酒樓、酒店都有。過時過節,戲班演出更是場場爆滿。」黃暉回憶當年的盛世,臉上總綻放光芒。但隨着內地於八十年代中開放,捧場客北上,從此本港偶戲漸進入夕陽時期。「地盤人工吸引,我一度轉行做建築工人,但不捨得完全放下木偶,只要有表演就會請假,我真係為木偶放棄所有機會。」黃暉的木偶奇遇記既苦又甜,欲斷卻難斷。

國內國外
早年,四大類偶戲杖頭木偶、提綫木偶、掌中木偶、皮影戲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,外界以為的喜訊,在黃暉眼中卻是喪鐘。「這更證明偶戲已式微,所以才需要官方如稀有物種般保護。」他慨歎港人崇洋,有些他認為技術不甚了了的外國木偶藝術家,總備受香港觀眾追捧,但中國最頂級的木偶大師來港演出,反應卻是冷清。「現今香港人對木偶戲不認識,常覺得是老土玩意,兩年前我在演藝學院的表演,只賣出兩、三張飛,真慘情!」說時仍不禁痛心疾首。

香港人不懂欣賞中國傳統木偶戲,但在外國人眼中卻是寶。黃暉經常出國巡迴表演,曾到歐美、中東及東南亞多國演出,大收旺場。「外國觀眾較欣賞木偶戲,反應熱烈,大人細路都看得投入,相反本地觀眾較含蓄,因對偶戲無基礎知識,觀看只出於好奇心。」黃暉靈巧的一雙手掌控木偶故事悲喜,但現實世界?,他卻逃不過時代巨輪的擺布,面對本港今非昔比的人文生活環境,他不能只顧往後看。「本港做呢行只剩兩、三個人,都是同門師兄弟。無人入行,就算有人來學,也是三分鐘熱度,無耐性。但偶戲始終是我鄉下的傳統,好想它能在港紮根,再發揚光大。」

他致力學習西方戲劇取長補短,跟上時代步伐,近年就在傳統故事中,加入大量新元素,做到中西合璧,甚至採用西方故事,再以中國技巧演繹,如《木偶奇遇記》、《馬騮也瘋狂》等新穎故事。

糅合中西
年前他更製作已故巨星米高積遜的木偶演出皮影戲,重現其「MOONWALK」,「用他作題材確實是為了噱頭,想多些人留意。」他表示,仿效西方木偶劇,已將以往每場長達一個半小時的傳統偶劇,改為十五分鐘的單元故事,每次演出有四至五個故事,效果更好。雖然努力革新,但偶戲始終仍屬冷門藝術,表演收入仍然不多,黃暉於2001年成立藝術中心,兼教手工興趣班幫補生計。一路走來,過程雖然艱辛,黃暉仍是默默耕耘,但求薪火相傳,將家鄉文化遺產發揚光大,他深信只要不認輸,前路才現曙光。「並非有希望才堅持,而是堅持下去才會有希望!」

上陣不離父女檔
黃暉有一子兩女,長子在外地工作,么女仍在唸中學,畢生手藝全寄望現年二十八歲的二女黃慧真繼承。「小時候看到爸爸玩木偶,無甚麼特別感覺。爸爸當年覺得這行有發展,想我日後幫他,中二時,我半推半就下被他送到湖南藝術學校,專注學習杖頭木偶。」她淡淡地說。乖巧的她聽從父親的話,在湖南用心跟老師傅學藝。「杖頭木偶體積大,長時間拿着練習又累又悶。」儘管如此,她從未想過放棄,學成後回港協助爸爸的劇團。「這行收入不穩定,成日周圍表演及練習,犧牲好多玩樂時間。不過我好欣賞爸爸對這門藝術的堅持,亦認同有需要傳承下去,所以辛苦也是值得。」她語氣堅定地說。

兩父女毋須太多說話已知對方想法,但今日的默契得來不易,黃慧真表示自從跟爸爸工作,二人多了摩擦,常因意見不合吵架,幸好無隔夜仇,至於會否將手藝再傳給下一代?「讓他們自己選擇,不會強迫。」


本文摘自2017年3月22日《東周刊》 人物傳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