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學解碼

與子女同行生涯路(三)

V-CARE模式(V - Value價值;C - Communication溝通;A -Attention關注;R - Resource資源;E - Experience經歷)是我將家長在子女生涯發展過程的同行者支援角色整理而成的。上期討論過家長的工作價值觀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影響,這一次談談溝通和關注兩項要素。

經歷是探索個人興趣、拓展眼界的基礎,對人、事或環境親身接觸和了解過,是我們建立對某個範疇或群體的認同感和投入承諾的來源。登高望遠,我們要給年輕人看見更多未來升學就業機會的可能性,還有更大的社區、更遠的地域、更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。 我們盼望,未來的一代能擁有比我們這一輩更大的胸襟、廣闊的世界觀,他們生活和工作的「社會」,無論從實體和虛擬角度而言,邊界都在我們所能想像之外吧。


上個星期天,無意中看到一個日本電視節目:任職自然景觀攝影師的父親,帶着兩個看上去五至八歲的兒子,用他恒常的方法(即不是豪華親子旅遊式)到北海道好幾個地方拍攝雪地上的自然和動物生態。兒子參與爸爸與別不同的工作日常,近距離接觸平時只能夠在動物園見過的野生動物。我一邊看這個節目,一邊想:兩個孩子的世界真大啊!


在香港,也有社工爸爸,帶着兩、三歲的小兒子,父子倆往台灣踏單車環島遊。親歷過這樣的「體驗」的孩子,他們的眼界,對身邊事物、對未來的想法如何,我很好奇!


提到「經歷」,我們自然聯想到「資源」;「資源」當然包括金錢的投入。在不少家長和教師眼中,要提升年輕人的生活經歷,無錢,不行;不花費於額外的服務,不行。但以個人觀察,以課外活動(由不同類型的訓練班、遊學團等)的個人成長效能而言,「票價」不一定與之成正比。兩位爸爸的親子之旅的難得和動人之處,是父親全然投入的愛心和時間,那才是最寶貴而單單以金錢不能替代的資源。在教育層面,家庭資源有所欠缺的孩子,學校給予他們生活經歷的機會尤為重要。教育同工可以做的,除了為學生開拓更多促進學習和工作相關經歷的資源,也得超越「搞活動」模式,將目標由「完成活動」轉化,以因材施教為原則,為擁有不同潛能的年輕人提供發揮的空間。若我們能為年輕人的未來做些甚麼,那會是提供最好的成長土壤吧!至於每顆種子發芽茁壯後的日子,就要看他們的選擇、努力和機遇了。



何玉芬博士
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
電郵:hoyukfan@gmail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