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學解碼

專才與通才(二)

港科院因應百多所中學課程及課時編排的數據,指出現行中學課程未能回應科學科技及高增值型經濟發展的需要。高中學生對延伸數學與科學科,無論在選修人數及學習課時方面都不足,建議改革高中學制核心科目和選修科目課時和修讀形式、取消33222學位課程統一入學標準,改為大學自決收生標準等。作為教育工作者,我們該如何回應?


高中學制2012年開始有第一屆高中畢業生,要達升讀本地學位課程的門檻中、英、數、通識及一科選修科分別須達33222水平。在2016年的五萬七千多考生中,有四成多考生達標,如以副學位所要求的五科達二級水平計,有約七成考生達標──兩個數字,與本地學位和副學位課程的供應相若。33222,是大學學位課程的入場券,各院校的不同課程會在基本條件上設課程入學要求,包括計算入學分數的文憑試學科數目、組合,還有給各學科不同的計分比重。課程要求的差異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專業對就修讀者的能力要求,也有是擇優取錄的策略。幾年前開始,港大和理大已在收生資料中清楚說明哪些課程在達33222以後,以「四個核心科目加兩選修」或「最佳五科」成績計數入學分數;2017年開始中大也有類似安排。前者要求學生於語文、數學和選修各範疇都有相對理想的表現,後者讓那些於個別範疇(特別是以數理專長、但語文科較平庸的學生)的學生佔優;前者擇「通才」,後者選「專才」,從大學收生的多元策略可見,通才與專才都有不同的相對優勢。


未來社會和經濟系統的人力資源,專才和通才須並存互補,相信沒太多爭議罷了。近兩年由全球化組織進行有關人力資源的研究,都指出軟技能(Soft skills)的重要性,包括語言和人際溝通、解難能力、組織能力、科技素養等。現時的高中課程及升學基準,其設計理念為讓學生多發展軟技能提供較舊制度完整的框架。


筆者認為,學制和課程確有檢討和持續改善的必要,使能讓學生有更多拓闊對科學、科技和數學視野的機會,有潛質者能有足夠的深化學習。在此提出幾個討論和思考的方向:第一,四個核心科目是通才訓練的基礎,但所佔的課時、課程的廣度和深度,是否有調節的需要,以釋放學習和教學的空間讓學生於專科選修投入更多?第二,現時初中至高中的科學、科技和數學課程,多大程度回應相關範疇的急促發展,又如何與既有及新興的職業選擇聯繫?第三,STEM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知性的學理,動手製作、設計及機械操作都少不得,這也是近年各國大力推動的職業專才教育的基礎元素,可惜香港的中、小學教育近二十年漸向文法課程走,動手和操作(Making)的內容被矮化、被邊緣化,是不是時候認真面對這方面的缺欠?否則,STEM教育永遠只是個美夢。



何玉芬博士
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
電郵:hoyukfan@gmail.com

 

何玉芬博士
香港輔導教師協會副主席

立即發送問題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