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孩子無助時 加國入學易、畢業難
眼前的她愁眉深鎖,一臉茫然,沒有二十歲青年人的神采煥發,和以前判若兩人。朋友女兒天性內向,但很隨和,總是笑嘻嘻的,很討人喜愛。可是升上大學後,在學業上挫敗連連,人也愈來愈沉默了;更要命的是,身體上出現各種因壓力而來的毛病。
加拿大大學入學易、畢業難。大學是年輕人人生的一個大考驗,環境、學習模式、同儕、功課要求完全改變,世界可以一下子塌下來!一份加拿大大學生健康調查顯示,2016年共有44%的大學生稱他們感到極度抑鬱,難以正常運作(2013年時只有38%);65%的人感到極度焦慮(也高於2013年的57%);而不同大學都有學生自殺事件出現,大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成為近年社會關注的焦點。所以,去年筆者在McGill大學參觀時,一位來自美國的新生媽媽,並不太關心學科成績,反而頻頻追問校方:學生遇到問題時,究意有甚麼援助?要多久才能見輔導員?
據統計精神病的病發率75%是在二十五歲前出現,十八至二十五歲是病發率高峰期,縱使不是人人有潛在的精神病,但情緒難免起伏,入大學後出現的各種挑戰,都會是精神病和情緒問題的誘因。一位加國的精神科醫生Catharine Munn稱:如果在入大學前沒有好好預備,例如學業能力、讀書習慣和求生技巧,以及面對困難時的毅力,很容易引起精神健康問題。「孤獨和完美主義潛伏在校園和社會的每個角落,當生活變得不穩定時,它就會操控了年輕人的思緒,形成負面行為,問題一個個接踵而來。」留學生嘛,更是高危一族。
Munn指年輕人有許多不肯定,當遇到不如意時,就會自問:甚麼才適合我?這一科究竟有甚麼用?讀得這樣苦值得嗎?如果我退學又怎樣?哪裏找人幫我?Munn稱有時父母的幫忙並不是兒女最想要的,反而一句「發生了甚麼事?」或「你想我怎樣幫你?」,可能勝於一大堆建議和教訓。朋友女兒在學業上進退兩難,起初不願和家人商討,也不願告訴爸媽成績;當我們和她談天,她才慢慢打開自己的心扉。我們鼓勵她先見學校的學業輔導員,檢視自己的處境才再作考慮,有需要時也可約見學校的心理輔導員。此外,還可以在學校找補習老師和參加補習班──畢竟,尋求幫助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。
熹婷
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、教育碩士,曾任職中學教師,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廿多年,任職當地中文傳媒,編採教育資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