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拿大怎樣推行品格教育?
香港教育局最近公布了《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》,其中提及十種首要推行的價值觀,分別是堅毅、尊重他人、責任感、國民身分認同、承擔精神、誠信、關愛、守法、同理心、勤勞。
在加拿大的公立教育系統中,亦有所謂的全人教育,他們對此稱之為「品格培育」(Character Development)。據安省教育廳的指引,培育學生的品格是為了在多元文化社會中,讓不同的人找到一個共同點,這個共同點提供了行為標準,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負責,讓各人跨越了一些社會、文化鴻溝而聯繫在一起,建立人際關係和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。這也是教育的意義:學校應是一個安全、關愛及包容的環境,讓所有的學生都感到受被重視,而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亦取決於此。
加拿大的學校品格培育課程始於1999年,多倫多一名學校輔導員讀到學生被槍殺的新聞,有感而呼籲在學校推行品格課程,2008年教育廳定立指引。今天安省的公立學校,已經頒發了一千三百五十個品德奬,也在學年每個月都定了品德主題,以多倫多教育局為例,9月至6月的每月主題分別是:尊重、責任、同理心、善良和關愛、團隊合作、公平、誠實、合作、誠信和毅力。教育局表示,希望「學生了解品格的價值,尊重自己和他人,為學校和社區做出積極貢獻,並進行批判性和有創意的思考」。除了安省要求學校將品格培育滲入在各科目中,其他省份(如卑詩省等)也有自己的品格教育政策。
不過在自由、多元文化社會中推行品格培育,家長也有不少異議,有人就以為品德教育只是家庭和教會的責任。這種爭論在美國的教育界也同樣存在,但不少人都肯定品德教育的重要性,尤其是在這個數碼時代,年輕人也要在網絡世界學習當一個良好公民。而美國更有研究(Character.org)顯示,推行品德教育的學校在畢業率、紀律、數學和閱讀成績的表現,都比全國學校平均得分優勝。
加拿大種族多元化,彼此之間語言和文化都大相迥異。筆者八十多歲的媽媽最近跌倒入院,在急症室疼痛不安中等待醫生的治理,不久來了一個上了年紀的白人男醫生,一開口就用廣東話溫柔地向媽媽問症。這區華人特多,醫生看來是為了照顧病人而主動學廣東話,這對病人有不可言喻的安慰,也許這就是品格教育希望達到的目的。
電郵:content@shirleychan.c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