利他力:施比受更為有福

古語有云:「人不為己,天誅地滅」,在現今高舉自我的社會,這句話可說仍是很多人行事為人的原則。另一方面,也可能聽過《聖經》經文「施比受更為有福」(〈使徒行傳〉二十35),雖說有餘力或時間去幫助人,確是令施予者得到很大的滿足感,但我們卻難以見到施予者有任何具體實質的回報。那麼,白白付出哪會有福氣呢?


心理學家阿當格蘭(Adam Grant)的人際間施與受互動研究成果,令人耳目一新。他將人際互動的角色分為三類:索取者(Taker)、配合者(Matcher)和施予者(Giver)。索取者是將個人利益放在別人之上,當事情結果對他有利,會策略性地提出協助;配合者是盡力保持雙方的付出和接受是均等的,並強調公平;施予者則願意付出比收穫多,幫助別人時不望回報。每個人,在不同的場景都會有不同的取態,因此我們都擁有上述三者的特點,只是比重不同罷了。猜猜哪種人在事業上最有機會爬上成功階梯呢?


格蘭在工程、醫療和零售界作了仔細研究。結果顯示施予者佔了階梯的最低層,付出比收取多,自然較易吃虧;但最優秀和成功的工程師、醫生和銷售員原來同是施予者,究竟原因何在呢?潛在聯繫(Dormant tie)指一些之前曾合作過,但已斷交多年的人際網絡。由於曾合作,再見面時已有一份信任和熟悉感。相對於平日經常合作的關係(稱為「強連繫」,Strong tie),更能提供新的想法和意見;加上施予者的慷慨令人留下好印象,這些重新接上的聯繫往往能帶給他們很多幫助。


除了在工作上取得成功之外,施予者在生理、心理和人際關係各方面還享有很多益處。科學家也發現,施予會令身體產生一種催產素(Oxytocin),令人感到溫暖、幸福和親密,想付出更多和更具同理心。同時,接受施予的人,體內的催產素也會上升。施予的人,就像把石塊扔進池中,產生了深遠的漣漪效應。這個德性循環延展了助力的氣氛,將它愈傳愈遠。

撰文:周偉豪
突破叢書《改寫未來的9種生存力》作者
電郵:earcorp@breakthrough.org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