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他們得見光!

「那些被苦纏繞的人,會竭力消滅痛的感覺。就在那些時刻,他們的腦袋成為自己最大的敵人。很多時候需要外面注入光的力量,讓黑暗的思慮,不致成為好像羅賓一樣──我們最後的思想。」這裏所說的Robin,正是已故著名演員羅賓‧威廉斯(Robin Williams),而上述是一位醫生當年對他的輕生所抒發的一番話。近日,我在網上看到同事製作的一齣寫實劇《缺氧女孩》,內容正好說到一位女孩子如何及時伸出援手,挽回同學的寶貴生命。我想若果當一個人在生死邊緣的剎那,有人給予一點光或溫暖,或可以早日戳破那冰冷的黑暗。

 

近日,香港社會發現學生的情緒問題嚴重。有時候,他們會把問題內化(Act in),甚至傷害自己;有些則向外宣泄(Act out),兩者均會造成極大的傷害。這段日子,無論是教育界或是家長,大家都在努力解讀青少年當下的處境,並嘗試作出應對。其中,被喻為現代自殺學之父的史奈曼(Edwin Shneidman)指出,當中最致命者,就是那些認定結束性命乃「唯一的選擇」(The only option left)的人。當人單單注目於眼前的困局,自然無法看到其他出路;而他們一旦認為唯有這樣做,才可以減少痛苦時,破壞性的念頭就只會愈陷愈深。

 

這又讓我想起《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》作者米奇艾爾邦(Mitch Albom)的另一本書《再給我一天》(For One More Day)。故事講述一位失敗的職業棒球手,自小經歷家庭創傷,加上後來事業連番失敗,變得自暴自棄,終日酗酒,結果妻離子散,在萬念俱灰下他決定自殺。於生死恍惚之間,他竟遇上已逝去的母親,並重活了少年時的「一天」。在那神奇的時空裏,他重新體悟到母親和家人的愛,就開始正視並接納自己的過去,而藉住這一份重新的體悟,他獲得了「重生」的力量。可惜,太多生命在絕望邊緣時,並沒有多一天的機會去發現「愛」和其他可能性。有人說過:「如果生命中的某一天,即使是逗一個人笑,或讓一個陌生人開懷,那一天就值得了。」或許我們可以幫忙把「唯一」變成「可能」,改寫你我的一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