選科不止一條路

當全球正大力推動STEM(科學、科技、工程和數學)教育,香港大學卻於日前宣布將於2018 / 19年度取消天文學科,以及數學/物理兩個主修科,掀起大眾對文、理科的存在價值的一番熱烈討論。隨着課程改革及DSE的發展,學生選科愈趨狹窄,對傳統文、史、理的基本知識亦逐漸變得薄弱。2017年DSE報考的學校考生人數為52,088,報讀物理、生物、化學的人數,每科不超過總人數的25%;而文科(中國或英國文學、中西史)合共只有約14,000名學生,情況相當一面倒。


然而,最近一則報道讓我們看到,選科不止一條路:一位於香港土生土長的學生周縉雲,獲選為美國著名「長春藤盟校」普林斯頓大學2017年的畢業生代表,於畢業禮中作告別演講。周同學在普林斯頓大學主修比較文學,並學習拉丁文、德文和古愛爾蘭語。聽說在中學階段,她已對語言和文學產生濃厚的興趣。雖然,以她優異的學術成績,實在不愁選擇,但她最後卻選上這門看來十分冷門的學科,並計畫在畢業後,繼續到史丹褔大學修讀比較文學博士課程。


一般比較文學的領域,包含研究一種民族文學對其他民族文學的相互影響、對比有關民族文學的異同,並研究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等的關係。在我認識主修比較文學的同學中,他們都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,也擁有多元國際的視野,展現了現代社會極需要的人才素質。此外,周同學也熱心參與服務社群:她為了協助在囚人士重投新生,積極推動一個名為Princeton Reentry and Employment Preparation(PREP)項目,引起更多人的關心。同時,她亦沒有忘記自己的根,並將會在暑假期間,返港支援內地來港兒童融入本地學校。


這是一個香港教育的成功例子;你也可以說,這是一個例外。周縉雲的選擇,得到家人、一流學府和同學們的支持和認同,是對急功近利的主流價值的當頭棒喝,也是對後來者的一個鼓勵,告訴我們「成功」的另一種定義──就是為夢想、為他人而活。

撰文:萬樂人
突破機構總幹事
電郵:earcorp@breakthrough.org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