暑期工?不止是一份工!

上月的《時代》雜誌裏面,有一篇文章談到美國學生擔任暑期見習工作的人數,由上世紀八十年代的58%一直下滑,跌至去年的35%。其中一個現象,是一些從前的暑期工作被在職成年人佔領了;另一方面,統計顯示有大概四成十六至十九歲學生,會報讀Summer school或參加學校活動,相對餘下的時間就不多了。究竟,除了賺取收入外,暑期見習工作還有甚麼意義?我想大致有三個實習的理由:1.多認識一些有興趣投身的行業;2.為將來的工作累積經驗;3.讓我們體驗不一樣的生活。


現時一般家庭的經濟收入遠較上一代為佳,年輕人不再需要打工「賺學費」,反而是爭取機會豐富個人的履歷。就前兩者來說,同學們可以透過一些見習崗位,實地了解更多有關工作的資訊,有助評估自己是否適合。若表現出色的話,一旦畢業,大有可能被優先考慮,為未來鋪路。這些,都是相當實際的考慮。不過,《時代》雜誌的文章列舉了不少名人的例子,說明暑期工不應該只是日後職業的前奏,這樣反而限制了我們的選擇,要視之為吸取另類經驗的大好時機。譬如,接觸一些在日常生活以外,嶄新的人物和事物,擴闊自己的視野和世界。


前美國副總統拜登,是其中一個好例子。在五十年前的夏季,他在特拉華州擔任一個黑人社區泳池的救生員。看似平平無奇的暑期工,卻影響拜登至深,他終於親身明白到黑人社群面對的歧視和挑戰,或許這份體驗造就了他日後的公民意識。今年,拜登重返舊地,為以他命名的泳池揭幕!另外,我想起年僅二十七歲的劉安婷,她創立了「為台灣而教」(Teach for Taiwan),並在去年登上《Forbes》亞洲版,成為亞洲最有影響力的年輕人之一。


安婷在台灣長大,於著名的普林斯頓大學畢業。就是那些年間,她利用假期跑到非洲國家加納的村落、海地難民營當老師,教育當地孩子。這些經歷慢慢轉化成她的人生使命,更於2013年放棄高薪厚職,回到台灣,立志要為偏鄉學童奉獻知識和時間。所以,不要看輕一、兩個月的暑期工作,有些相遇會讓你認清自己,建立人際關係,發現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。甚願同學們或主管們,都能抓緊每個學習、探索的機遇!

撰文:萬樂人
突破機構總幹事
電郵:earcorp@breakthrough.org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