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確幸不是胸無大志

被《經濟學人》譽為「世界五大管理大師」的大前研一,「低欲望社會」愈來愈普遍。政府永遠都在拼經濟,大學學位數量氾濫,大學生供過於求,就業市場不景氣,年輕人對前景多抱持悲觀態度,貧富差距擴大。他們在社會工作幾年,加薪及晉升機會渺茫,到處仍是老年管理高層。年輕人遲婚、生育率低,人口持續減少,導致人力不足。另一方面,又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。新世代薪資凍結、前途並不明朗,青年人「向內、向下、向後」流動,結果,喪失追求成功的欲望,只在乎小確幸,甚至不工作、不結婚、不出門是常態。這就是低欲望社會。

 

「小確幸」一詞在台灣成為青年人的潮語,意思是指小而確切的幸福。此詞源出村上春樹的散文集《蘭格漢斯島的午後》,當中一篇名為〈小確幸〉的散文。「小確幸」一詞瀰漫着散漫的氣息,一種沒有大志的小幸福。這並非村上春樹的本意。「想要在日常生活當中找到自己的小確幸,多少需要點個人規範」,所謂的個人規範就好像「耐着性子激烈運動後,來杯冰涼啤酒的感覺」、「要是少了這種小確幸,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」。當然所追求的是大夢想還是小夢想,就見仁見智了。

 

新世代追求「小確幸」,被成年人批評為無大志的小幸福。其實「小確幸」並非無大志,而是不同價值的選取追求,也可以說是窮忙世代的一種合理回應。他們所追求的,不再是金錢與權力,而是勇敢實現自己。成功的定義不一定是財富,反而是完成夢想。他們認為專注所愛,熱情而不計代價地付出,才能征服未來。香港青年則對舊有一套努力靠自己「搵食」、「抓銀」的價值觀提出批判。面對下流的處境,新世代選取了非物質價值,除了重視自主、自我表達,亦關懷公義、平等、自由、民主等價值。他們已經知道,快樂並不全然來自更多的金錢或物質的享受。港、日、台三地的年輕人面對相對窮困,工時長,向下流動的世代,開始對以往的拼經濟,追求物質定義成功的價值觀有所質疑。三地青年人的回應方式雖不同,但背後都是新價值的追求。

 

(節錄自突破叢書:《下流世代的上流生活》)

撰文:吳渭濱博士

突破叢書《下流世代的上流生活》作者

電郵:earcorp@breakthrough.org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