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鹿天下,大學排名有幾激?

近年本地大學排名競爭日趨激烈,下筆時剛巧有報道指,香港有大學向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(Quacquarelli Symonds)提供的資料,有「篤數」之嫌!主要涉及學生人數,與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之官方數字有所出入,幾近三成。QS算是評審世界大學排名的名牌,評分包括師生比例,佔院校總分兩成。原則就是教師平均教授的學生人數愈少,就得分愈高。

 

究竟真相如何?暫不得而知,也無法揣測。不過,世界各地的大學對排名的着緊,再加上父母的期望,選校愈來愈講求名牌效應,其嚴重程度已引起歐美學術界不少迴響 …… 就以《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》(US News & World Report)為例,它每年出版的《最佳大學專刊》,一直被奉為美國大學排名的金榜。調查乃根據留校率、SAT/ACT分數、師生比例、畢業生就業率、起薪點、學校聲譽等,作為評分標準,整個過程有如大學之間的「選美」。有了這麼的比拼,大學入學申請漸演變成一場你死我活的競賽,也造就了龐大的商機和產業。早在九十年代,當時史丹福校長已曾致函US News,呼籲停止製造這些不能反映教育真正價值的比拼,可惜排名遊戲至今方興未艾,還愈演愈烈。

 

史密斯學院(Smith College)的招生主任,就曾提醒學生和家長:「如果天氣報告顯示,有5至10%的機會下雨,你會穿雨衣嗎?應該不會吧?但若然人們聽到有5至10%被取錄,他們不會預設自己是那另外的90至95%。」她的意思是,奉勸大家不要為了爭奪那稀少的名額,而陷入恐慌和絕望。

 

香港的孩子自小就被要求「贏在起跑綫上」,整個童年至青年,差不多全部精力都花在預備入學、應試方面。現在,還要迎合這類學校名次的調查,一些高期望的家長難免逐鹿天下,可知道一將功成萬骨枯,實在造成太多壓力、太多挫敗。

選擇具有良好核心價值、學習氛圍,與孩子能力匹配的院校,或修讀到心儀的科目,都比抓住「大池」不放更為可貴。但願大學本身、家長和準大學生可以擺脫排名的魔咒,重回教育的正軌,重拾學習的樂趣!

萬樂人

突破機構總幹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