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對實體小說的看法

縱使我的家並不大,但家中總是有一堆書。無論是在書架上、書桌上、床頭,甚至在廁所的窗台邊,都會莫名其妙地出現幾本書,以及一支筆。

 

那支筆,不止是書籤,更是我閱讀時最重要的工具。畫線、圈注、寫下疑問與感想,有時候還會在空白處寫下某個角色讓我想起的某個人。這樣的閱讀方式,只有在實體書上我才做得出來。

 

實體小說對我來說,不只是一種閱讀形式,更是一種與文字、與自己相處的方法。電子書可以方便攜帶、快速搜尋,但我總覺得它和我之間隔着一層玻璃,難以真正親近。而實體書則不同,它有重量、有氣味、有歲月留下的痕跡。(我有個怪癖,在閱讀書喜歡嗅嗅書頁的味道)書角的摺痕、紙張的泛黃,甚至曾經不小心灑到的一滴咖啡,都成了我與那本書共同生活的證明。

 

身為作家,每當自己的作品以實體形式出版,拿在手上翻閱的那一刻,總有一種「它是真的存在了」的踏實感。寫作過程是孤獨的,但書印出來的那一刻,像是有了出口,有了落點,有了與世界對話的橋樑。

 

我知道這個時代變得很快,資訊爆炸,人們習慣快速讀完一篇文章、一則貼文、一段影片。但我始終相信,小說,尤其是實體小說,值得我們保留。因為它教我們慢下來,教我們深入一個角色的內心,教我們在文字之間找到自己。

 

有時候我會想,家裏那麼多書,有些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讀第二次,但我仍然不願意丟掉。因為那不只是一本文字的載體,而是一段曾經的記憶,一段與文字相遇的旅程。我習慣在書的第一頁寫下自己閱讀的開始及結束時間,有時候我翻開書,看到自己幾年前甚至十幾年前看過這本書,亦是一種時光的對話。

 

實體小說對我來說,就像那支筆,不止是工具,而是陪伴。它讓我在這個越來越虛擬的世界中,仍然相信某些東西是真實、有溫度、值得被保存的。

撰文:陳啟峰

教師,突破作者,著作:《怪盜的犯罪預告》、《偵探的推理對決》

電郵:eacorp@breakthrough.org.h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