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了時間隧道以及關係網中的自我外,最基本的成長進路,就是在自我的結構中不斷成長。不同的心理學家對自我的結構都有不同的理論,例如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的「人格基本結構」,有以下簡單的描寫:「Sigmund Freud認為人格或人的精神主要分成三個部份,即本我(id)、自我(ego)和超我(superego)。他把人的動機歸納為餓、渴、睡、性等,其中性欲佔主導地位(本我)。不過本我往往受到道德、社會法規等現實條件的制約(超我),受到壓抑得不到紓解的本我衝動會透過夢或其他形式來尋求滿足。Sigmund Freud相信如果一個人曾經因一些創傷性事件引致心理有問題,只要他能夠知覺地將事件重演一次,並將本我、自我和超我作平衡的處理,那麼問題就會解決。」(資料來源:網上平台Medium,Gladys Blog:「心理學入門課(7)—精神分析學Psychoanalysis」)
著名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(Virginia Satir),有「冰山一角」的自我結構。Satir的自我結構層次十分豐富,但作為助人的進路,我認為中國人簡單的說法「知、情、意」,即思想、情感和意志三者的區分最實用。三者背後都有一些輔導模式作基礎。例如情緒方面,近年流行的情緒焦點/取向治療(Emotionally-focused Therapy)在了解和改善情緒表達上有不少新貢獻;至於思想,多年來認知治療(Cognitive Therapy)也建立了一套幫助人驅除負面扭曲思想的方法,成效顯著。最為人忽略的倒是意志層面的問題。這也是年輕人成長時最脆弱的一環,他們缺乏意志力去克服四方八面的引誘,也沒有恒心達成個人目標。幫助人增強意志力,似乎是十分逼切的課題。
筆者就以認知、情緒和意志這三方面,作為自我成熟的切入點。
知:負面思想的校正
情:情緒健康的流露
意:意志力的鍛煉
撰文:區祥江
輔導科教授,突破書籍作者
電郵:eacorp@breakthrough.org.hk